各市、区教育局,镇江经开区社会发展局,市属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2·15专项行动”,以更大力度、更优举措、更强动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2025—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5年4月7日
镇江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5年4月7日印发 |
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2025—2027年)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学校体育育功能,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帮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努力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体质、健身技能、健美体格、健全人格”;用3年时间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新发近视率显著降低,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1%。制定计划如下:
一、全面推进“2·15专项行动”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苏教体艺函〔2025〕2号)及相关工作要求,按照“试点探索、分步有序实施”的推进思路,到2025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市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并在此基础上试点实施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到2026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全覆盖。各地各校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对照《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22修订·试行)》,压减超标超量文化学科课时,统筹用好“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两次眼保健操(包含在课间时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推诿或挤占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刚性保障体育课时、课间15分钟时长。暂未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要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保证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二、精准提升学生体质
体育课要锚定“增强体质、培养技能”目标,让学生“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腿上有劲、身上有汗”。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做好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教研部门要围绕“一节好课的产生”,对区域内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整体规划,研制教学“共案”,常态化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学生体质提升奠定基础。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坚持“增强体质、激发兴趣、发展技能”,保证一定运动强度。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针对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建议:小学1—2年级每次200—500米,3—4年级600—800米,5—6年级800—1000米,初中1500米以上,高中2000米以上。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充分利用课间15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户外,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要合理规划大课间活动行进路线,严密组织进退场,确保有效练习时间不少于70%。
各地要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体质健康常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排名后30%的学校要因地制宜制定改进和提升方案。
各班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对体测成绩“良好”及以下的学生,科学设计锻炼方案,实行体育教师、班主任、导师和家长包干“一生一案”的锻炼促进机制。对体重指数偏高或偏低的学生,指导科学膳食、规律作息,努力消除“小胖墩”“小豆芽”。各班要配备一张视力表、一台体重秤,导师要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每月指导学生进行视力和体重自测,并绘制视力体重变化曲线图,在日常导育工作中进行科学引导。
三、聚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
要紧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坚持增强体质与培养技能并重,促进增强体质与培养技能相融,将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上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积极参与运动,改变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局面,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为定位,对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课后延时服务、家校协同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全面实施“基于结构化的、学练赛评一体化的”镇江市体育与健康研学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男女生分班教学、高中模块化教学,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落实“勤练”“常赛”要求,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化,推动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养成。
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延时服务,在全面普及长跑项目的基础上,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跳绳、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趣味田径中至少选择1项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形成“1+N”的学校体育项目配置。加强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引进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中体育类机构等社会力量,丰富体育俱乐部项目,满足学生运动项目多样化需求。
遵循运动技能养成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培养运动专项技能的积极性。各位同学要以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家庭等主客观条件,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坚持以训练促提高,以竞技激动力,以获得促强化,以坚持促巩固,以评价促发展,合力助推学生运动技能养成。
各地要充分保障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学校运动场地设施新、改、扩建力度,提高学校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无室内体育馆的学校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修建体育场馆或风雨操场。要科学规划校园空间,在教学区就近铺设室外运动地垫、安装轻便体育器械、设置体育器材共享区,鼓励学校引进智慧体育等先进技术助力校园体育提质升级。
四、全面提升体育赛事质态
完善“市—区—校—班”四级联赛体系,创新赛事组织,持续推进“赛事在校园”“赛事进校园”,打造“有组织、有裁判、有观众、有啦啦队”的校园体育赛事文化。普通中小学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班级体育比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及“市队校办”训练点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3次班级联赛(其中至少1次是相应的特色体育项目或训练项目)。围绕运动技能提升,组织班级内运动技能分项赛。将体育活动纳入快乐成长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在体育课教学、班团队活动中安排体育知识学习和竞赛文化普及,引导学生了解比赛规则,领悟体育精神,正确对待胜负,积极参赛,爱看比赛,会看比赛。
五、建强体育工作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各地应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学校规划布局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每天1节体育课”课时调整等实际情况,通过“招、转、兼、引、培”等方式,合理补充体育教师。围绕培养“会教学、会教练、会裁判、会组织(体育活动和赛事)”的体育教师这一目标,各级教研部门要通过专兼职体育教师培训、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新教师“过关汇报课”等方式,着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
建设一支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特长,承担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工作,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专项技能。联合体育部门,邀请省高水平运动队、专业体育院校、体育社会组织等专家进校园担任兼职教练。组织学校教练员进行分项目轮训,提升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高水平裁判员队伍。与体育部门、高校、体育社会组织联合组建镇江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竞赛裁判员资源库,完善裁判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等工作。各地各校要对标校级比赛、班级比赛要求,组织相关体育技能培训,遴选专业技能强的老师和学生,建设一支校内裁判员队伍。
建设一支学校体育工作骨干队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体育学科中心组,通过实证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助推实际难题解决。对重难点任务,如特色课间、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培养、近视防控等问题开展项目化研究,。
建设一支学校体育宣传推广大使队伍。各地各校各班要遴选体育宣传推广大使,弘扬体育精神,普及体育知识,宣讲体育故事,推广重要体育活动,浓郁体育文化,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六、强化协同推进
推进校内协同。努力构建“领导重视、部门协同、人人支持”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班主任、导师要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助力学生运动技能养成,鼓励、支持并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保护学生视力。探索“体育+”育人模式,发挥体育养德、益智、健美、助劳等功能,实现融合育人、全面育人。
推进家校协同。引导家长注重孩子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养成、膳食营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每学期向学生和家长发放体质测试结果、膳食营养和家庭锻炼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引导家长督促孩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并陪伴孩子进行跑步、跳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锻炼,增进亲子关系。倡导“小学低学段选项铺路,中高学段筑基提升,中学乐享挑战”的家庭体育指导思路,将强化体质强健意识、运动技能和习惯养成纳入班级家长课堂建设内容。
推进体教融合。以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为抓手,各布局学校需建设一支本校特色项目运动队,利用体育部门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开展长期训练,促进校园体育项目高水平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青少年倾斜,在建设小型健身中心、小型体育公园时投放一定量适合青少年的运动设施,满足青少年校外运动需求。
推进社会协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整合优势资源、创造支持环境,为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场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在周末、节假日向青少年开放,鼓励公共文体设施、社会体育资源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开放,拓展学校体育活动空间。
七、加强体育运动安全
各校要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保障,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增加安全防护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要制定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和流程,落实校方责任险制度,体育赛事期间要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要利用“1530”安全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加强自我防护。体育教师要掌握特异体质学生情况,关注学生体质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体育教师、班主任应参加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及时、科学处置意外突发情况。
八、优化教育评价监督
进一步突出学生实际获得,将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养成、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近视率、肥胖率、心理健康情况等指标纳入每年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将“2·15专项行动”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日常督导内容,督导情况上传“省教育督导信息系统”。对专项行动推进不力的,督促学校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情节严重的进行约谈和通报。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近视率持续上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不力作为对学校负责人后续干部选用管理综合研判的重要负面影响因素。